環球在線消息:12月16日晚上8點,“星海宿斗”藝術賞析系列之“國樂大師系列”將邀請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與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同臺演出。這場音樂會分“民族音樂與名曲賞析”、“器樂演奏的聲腔化”以及“民族民間音樂”三個篇章,閔惠芬首次在星海音樂廳以講述并融合經典名作演奏的形式展現出民族音樂的魅力。
帶病完成《長城夢想》
要感受閔惠芬二胡音樂的魅力,就不得不提及她的生活經歷、為人態度和對音樂的理解。閔惠芬的父親閔季騫是知名的音樂家,在父親的熏陶下,閔惠芬12歲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7歲獲得了全國二胡一等獎。畢業后從事民樂演奏,成為上海民族樂團的國家一級演員。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閔惠芬沉寂過多年,重新站在舞臺上的閔惠芬完成了一次蛻變。二胡作為只有兩根弦的民族樂器,過去被認為只能演奏或歡快流暢或哀怨低沉的樂曲,并且音樂界還有人認為,女性較之男性而言,更難演奏出陽剛、激越的樂聲來;然而閔惠芬卻能演奏出氣勢磅礴、恢宏的樂章。
正當閔惠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二胡事業的時候,命運又再次給了她巨大的考驗:久治未愈的潰瘍痣被確診為癌。雖然病痛無法避免,但她還是帶著重病之軀,完成了一曲生命的凱歌《長城隨想》。在隨后6年與病魔抗爭中,經歷了在死亡邊緣領悟生命的價值和美好。4把二胡、3首名曲,見證了閔惠芬半個多世紀的音樂人生。閔惠芬說:“我終身與民族音樂為伴,可是我覺得自己壯志未酬”。在她心中,廣東是一片有著良好傳統的音樂之地。她說:“之前比較多在上海等地發展民樂,但現在要到有‘金鐘’的廣東來。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在廣東省繼續自己的征程,為二胡藝術奉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有些民樂組合偏離本質
“中國的民族樂器都很有傳統,二胡就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民樂最關鍵要不能失去本來的韻味。”閔惠芬認為,并非一味地向西方音樂靠攏才能為外國樂迷所接受,相反,越是有中國民族味的音樂,在國際樂壇就越受歡迎。她對于出現的新民樂有自己的看法,如之前很搶眼球的女子十二樂坊、芳華十八等組合的音樂,并不改其快人快語的個性,“現在一些樂府、樂坊等等民樂組合,做的都不是民樂,而是娛樂性很強的流行音樂,她們只是操作了二胡、琵琶,把它們當成道具而已,她們換個樂器一樣那么拉。其實,走著拉還是蹦著拉都不是要害,然而民族樂器如果脫離了民族風格、民族韻味,即使會造成一時轟動,也肯定難以長久。”
閔惠芬開玩笑地說自己也可以邊走邊拉邊唱,甚至還可以二胡拉低聲部,自己唱高聲部,但絕不會變了民樂的味。
民樂不善于宣傳
“我們更需要創造出高水平、吸引人的作品來。”在挖掘民族音樂的傳統和韻味方面,閔惠芬表示自己最愛將各地的戲曲音樂改編成二胡曲目,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以原汁原味的地方曲目和地方風格贏得當地樂迷的認可。“我希望能通過我的二胡把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介紹出去。”
另一方面,閔惠芬表示,二胡的優秀原創作品也早不只是人們熟悉的《二泉映月》等,《長城隨想》、《江河水》、《洪湖主題隨想曲》等不僅在國內樂迷中有口皆碑,在美國、德國等也先后贏得極高贊譽。“說民樂不景氣的人完全沒有經過調查研究,真的不能張開口就隨便這么說。我小的時候,一個城市可能只有幾個拉二胡的,但是現在光考級的每年就有成千上萬人。”不過,閔惠芬也感嘆民樂一向不善于宣傳,自己就是從來不知道“包裝”為何物,但是,她上世紀70年代末錄的唱片現在還一直在賣,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會沒有觀眾。
編輯:富文佳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