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劉士銘被譽為雕塑界“奇才”,可能大多數觀眾不太熟悉這個人。而搜尋中國現代雕塑史,人們就會發現,這個名字跟雕塑界很多大事件聯系在一起:他學生時代反映“土改”的作品《丈量土地》,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件在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后被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收藏;1952年,他作為一名助手,親歷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的創作過程……
即日起至10月19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自在蓬蒿”——劉士銘雕塑藝術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風格:手法自由隨意
和學院派雕塑講究嚴格的解剖、比例不同的是,劉士銘說他的創作“沒有什么手法,創作是隨意、動態的”。《黃河船》里鍋碗瓢盆、牛羊成行,渾身襤褸的“濟公”自在地喝著小酒……面積本不小的兩個展廳,因為盛放了劉士銘從藝60年的200多件作品而顯得頗為局促。他的雕塑,大都個頭兒很小,有的甚至只有一巴掌大而且很“糙”,但正是這份古拙、質樸的鮮活之美,讓很多觀眾為之感動。中國美協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盛楊認為,在當下的雕塑界,能像劉士銘這種有著深厚生活基礎,采用工匠手藝創作的雕塑家十分稀有。
創作:文物修復經歷影響深遠
劉士銘的《安塞腰鼓》,夸張變形的軀干與比例縮小的頭部形成強烈的對比,充滿張力。劉士銘說,他的靈感來源于電影《黃土地》,影片中安塞農民的純樸氣質和氣勢深深震撼了他,使他聯想到在歷史博物館里漢唐陶俑的氣勢,便以此為題材使用民族手法進行創作。
劉士銘之所以對漢代陶俑情有獨鐘,事實上和他修復文物的經歷密不可分。1975年,退休后的劉士銘開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復制及修復工作。在這段時間里不僅學到了許多陶器及銅器復制、修復的工藝和手法,同時對中國傳統藝術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與研究,并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其人:一年四季穿雙膠鞋
劉士銘自稱“自己是不貼標簽的自由職業雕塑家”,看他的行為,的確可用一個“奇”字概括。今年已經年逾八旬的劉士銘一年四季穿著一雙膠鞋,夏天捂得實在受不了,竟把鞋幫打了一圈氣眼,工作服的穿法也堪稱一絕,夏天反穿,扣子在背后,但不扣,而是系一條小帶兒。
(編輯:巴合提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記者 孫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