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在人們的意識里,古典音樂是與“雅”聯系在一起的,而流行音樂則與“俗”聯系在一起。如果我說,古典音樂也有“大俗”的時候,恐怕會招來古典音樂愛好者們的白眼兒。
這個問題應該從音樂分類談起。當今音樂學界將音樂分為藝術性音樂、口頭流傳音樂和通俗音樂。通常我們所說的古典音樂在概念上很難概括上至古希臘下至21世紀這樣一個寬泛的時間范圍,因而稱之為藝術性音樂要更為精確。
在藝術性音樂的概念里,古典音樂之“雅”所指的也并非是所謂精神境界,而是作曲技法———諸如:對位模仿、主導動機、十二音序列等等。如此一來,古典音樂在內容上出現大俗,就不再是奇怪的事兒了。最突出的例子是文藝復興作曲家拉絮斯的著名牧歌《可愛的女士瑪托娜》,其歌詞辛辣諷刺,不乏粗俗色情的詞眼,讓許多人瞠目結舌。
將流行曲調用于宗教彌撒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常見現象,例如以《武士歌》為基礎創作彌撒曲的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迪費、若斯坎和帕萊斯特里納。事實上每個時期的音樂都能找到“大俗”的影子:莫扎特的《唐璜》刻畫了一個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描寫了極端變態的愛情,奧爾夫的《博伊倫之歌》對情欲的感受進行了赤裸裸的描述,它們的內容足以讓人們感到震驚。
“嚴肅音樂”的提法就更可笑了。當年威爾第歌劇演出進行中,人們可以隨聲喝彩———很像咱們的戲園子;每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出一首圓舞曲,就會引來無數人在大街小巷跳舞———有些像咱們公園里的交際舞聚會,無論怎樣也瞧不出“嚴肅”的意思來。相反,歸于通俗音樂的黑金屬之類音樂,有時候倒是挺“嚴肅”的。
說了這么多只是想闡明一個觀點:唯有讓古典音樂走下神壇,才能真正了解它,之后它才能變得真正神圣起來。(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