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輯 名 稱: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之《命運》》
作 曲 大 師: Beethoven(貝多芬)
分 類 主 題:
交響曲
唱 片 公 司: Deutsche Grammophon
發 行 日 期: 1975
專輯介紹:
c小調 第五號交響曲 《命運》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贊這部作品為最杰出的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的開始由單簧管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并發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自由變奏曲。第一主題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與之對應的第二主題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旋進行曲,表現了戰士們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子。詼諧曲形式。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兇險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后,樂隊奏出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象征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斗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表現了這一場與命運的斗爭最終以光明徹底的勝利而告終。
——————————————————————————
本專輯成績:
1983年第一位、1987年被擠落第二位、此回再度奪回王座,小克萊伯此版贓力依然不衰,以22點的優異表現,遙遙領先第二位的福特文格勒版(6點),報了1987年的一箭之仇。小克萊伯一氣呵成的速度感,令聽者渾身爽快,此曲的詮釋完全得到乃父真傳,而且青出于藍更勝于藍。靈動的節奏運籌,更是本版得以久聽不輟的關鍵。
這是克萊伯驚世駭俗之作。克萊伯/維也納愛樂的「命運」,自1975年以來,被全世界愛樂人仕供奉為最有格的偉大演奏。刺激、詩意、動態起伏、布局無一不臻完美境界。第七也含有相同的特質,爆炸之強勁達到暴力之邊緣,急激的沖刺不在表面光輝上散發,內心深處的暗涌狂潮,卻帶啞灰色。送葬進行曲是出悲劇,終章勝利的熱舞節奏也是帶憤怒的。歷史上好少第七的唱碟演得如此激動震撼,我們禁不住一次復一次地被克萊伯鮮烈的創意所震懾。
Carlos Kleiber 卡洛斯?克萊伯
德國指揮家。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柏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早年隨家
庭遷居阿根廷,并在那里成長。由于老克萊伯并不希望兒子成為音樂家,小克萊伯20歲才開始學習指揮。
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首次登臺指揮演出輕歌劇,1956年在杜塞爾多夫指揮德國歌劇。隨后的8年任
職于蘇黎世歌劇院。1966年與斯圖加特沃坦伯格國家歌劇院簽約。1968年起擔任慕尼黑歌劇院客席指揮。
1974年首次在拜羅伊特音樂節指揮《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獲得巨大成功,從此躋身世界一流指揮家的行列。
克萊伯為人不事張揚,一向不接受長期聘任,演出活動和錄音也不多,他不像卡拉揚那樣廣泛,一生只鉆研少數曲目,但依然得到極高的評價。他擅長浪漫樂派歌劇,如韋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奧賽羅》、《茶花女》、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等,以剛柔兼優的指揮風格得到很高評價。音樂會方面則往往根據的興趣而有所選擇,曲目較少,偏愛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作品。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錄制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
這就是被認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的維也納愛樂樂團錄制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專輯曲目: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SYMPHONIE NR.5 C-MOLL OP.67
1.ALLEGRO
CON BRIO
2.ANDANTE CON MOTO
3.ALLEGRO
4.ALLEGRO